【茶文化】

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首雜言古體詩《飲茶歌?誚崔石使君》雲“越人遺我剡溪茗,采得金芽爨金鼎。素瓷雪色縹沫香,何似諸仙瓊蕊漿。一飲滌昏寐,情來朗爽滿天地。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。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飲酒多自欺。秋看畢卓甕間夜,笑看陶潛籬下時。崔侯啜之意不已,狂歌一曲驚人耳。孰知茶道全爾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”另有《封氏聞見記》雲“因鴻漸之論潤色之,於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,無不飲茶。” 封演是唐天寶至貞元年間的學人,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茶道名詞。

在唐以前,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說,稱茗飲者“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”,喝茶就和煮菜喝湯一樣,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麽茶道。至唐代中期,自陸羽《茶經》面世以後,如封演《聞見記》所記,鴻漸為《茶經》,說茶之功效並煎茶、炙茶之法,造茶具二十四器,“於是茶道大行”。唐代僧侶通過種茶、制茶而精於茶術,士大夫們則創造性的發揮,把茶的知識藝術化、理論化。當時的茶道思想集儒、佛諸家精神,主張以茶修德。飲茶者,應是“精行儉德之人”(《茶經》開篇),貫穿了和諧、中庸、淡泊的思想內容,強調飲茶自修內省。這便是唐代的茶道。以後茶道被傳承、傳播到國外,東渡日本後,在日本與日本文化結合後形成日本茶道。

品牌堅持

~ 選 茶 ~

高山茶品質的好壞,主要有二個因素,一為茶菁原料品質,一為制造技術
高山茶園,又多是從舊有的林班地、竹林地開墾而來,地力豐沛,含有大量有機質,適合茶樹發育
日照充足,降雨量平均的區域,更是種茶植茶的最佳地點
制造高山茶的茶菁要葉質柔軟,葉肉肥厚,色呈淡綠為佳

梨山高冷茶

台中縣梨山茶園區普遍位於海拔1700米至2500米之高海拔茶區,梨山茶區由合歡山脈、翠峰,進入接力行產業道路,翠巒、南北線、華崗、福壽山、梨山到天府、武陵為全台灣海拔最高的產茶區海拔從1700米到2500米終年茶山雲霧環繞,茶葉就生長在雲霧雨露中,成長緩慢一年平均采收三次,且常受白雪洗禮,茶湯鮮美,山區土壤相當適合茶葉生長,氣候與水質極佳故所產之茶,其氣味充滿花香,入口甘醇,香馥韻美,茶湯香氣持久不退、清甜滑口;只要天、地、人三合,不難喝到口齒留香,入喉即化、氣貫天靈的極品。

高山茶新銷肥壯,色澤翠綠,茸毛多,節間長,鮮嫩度好。由此加工而成的茶葉,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,而且香氣高,滋味濃,耐沖泡,且條索肥碩、緊結,白毫顯露。而平地茶的新梢短小,葉底硬薄,葉張平展,葉色黃綠少光。由它加工而成的茶葉,香氣稍低,滋味較淡,條索細瘦,身骨較輕。